本土養殖 林子龍 Alex

林子龍Alex,「本土養殖」負責人,積極堅持可持續發展海產理念,主張「保健比治療重要」,從魚類食療提升健康及抵抗力。
人總是害怕改變,不擅長面對不確定性。對於轉工,我們往往煞費思量才能下定決心,更何況是「轉換跑道」要承擔的風險和不安。九年前,林子龍Alex做了一個令身邊的朋友感到錯愕的決定——由化妝師及美術指導轉行做漁民。這些年來,他逐漸建立自己一套的養魚心得和劏魚技法,創立「本土養殖」,一步一腳印地累積經驗和成果。你說在香港養殖海魚是否仍有需求和價值?或者閱讀Alex的故事和兩位未研香港實習生的分享能為你帶來一點啟發。

原文: https://craftsmanbio.com/2021/03/16/hongkong-fishermen/

本土養殖 林子龍 Alex

 

養魚?一切都不在他計劃之內
雖說香港開埠初期是個漁村,但之後的社會發展與填海工程令漁民失去聚居空間,水質污染和可捕撈的水域收窄導致漁獲減少,魚苗及汽油等成本上漲,再加上內地和其他亞洲國家提供較廉價的海產,由捕撈、海魚養殖及塘魚養殖組成的香港漁業業已慢慢式微。然而,Alex卻為了買魚排而出售物業套現,投身海魚養殖。分享之下,才發現原來一切都不在他計劃之內。

「一開始我只是跟中學同學一起滑水,巧合地發現榕樹凹並愛上這個地方。之後,我又偶然接觸到一些漁民和漁護署的員工,了解更多業界情況和養魚知識。當我手頭上有錢時,又碰巧有魚排出售。」雖然Alex沒有宗教信仰,但這些年的經歷讓他相信冥冥中自有安排。「既然上天花了十多年時間部署,讓我走上漁民之路,那我更不能輕易放棄和轉行。」

本土養殖 林子龍 Alex


不一樣的養魚和劏魚技法
沿途跌跌撞撞,Alex總算掌握到自己一套的養魚方法,無論由餵飼、屠宰到包裝,都和傳統的海魚養殖不太一樣。Alex說照顧好魚的消化系統是它們健康生長的關鍵,主張「保健比治療重要」,所以他花了不少時間鑽研和改良飼料。「本土養殖」採用顆粒魚糧,並加入促進魚群腸道健康的水克菲爾,配合中藥和維他命等等為它們保健,大大降低了魚群的死亡率。

看著眼前這位對魚的生理結構瞭如指掌、不斷突破固有模式的漁民,不禁令人敬佩。然而,Alex卻不以為然,說他只是將既有的知識融會貫通。「我喜歡學習新東西,將知識消化整理後,融合成自己的手藝。以前做化妝師的時候,只是塗粉底我也有很多古靈精怪的技巧和手法。再加上我養了寵物很多年,貓、狗和爬蟲類動物都養過,所以我只是將以前的經驗應用在養魚上。例如為加強魚群的腸道健康,我在飼料中加入益力多也是參考以前養貓狗的經驗,嘗試後發現效果不俗。現在轉用了水克菲爾,除了因為它更易被飼料吸收,減少飼料的糖份,亦不會產生那麼多膠樽。」

一般魚獲被打撈後會放在碎冰上,經歷痛苦而漫長的掙扎慢慢窒息至死;又或者被運送至街市魚檔的水箱,客人購買時,魚販便直接用木棍或刀背往魚的頭部位置用力拍打,然後去鰓、挖內臟及除魚鱗。而「本土養殖」則採用費時且工序更繁複的「神經血締」手法,漁民使用尖錐穿過魚的頭殼,迅速破壞魚腦和痛感神經,令魚的味道及肉質能保持在最佳狀態。「『神經血締』是更人道的劏魚方法,日本和台灣等地很多漁民都有採用,放在香港卻顯得很新奇。香港人那麼聰明,那麼愛吃海鮮1,為何到街市買魚時卻沒有什麼選擇?」

本土養殖 林子龍 Alex


本土養殖在香港
是因為可以由其他國家或地區進口廉價海鮮?抑或是如農業、漁業、畜牧業的初級產業在香港無利可圖?其實香港的漁業曾經盛極一時,「40多年前,台灣和日本的漁民會到香港學習。40多年過去了,我們的技術還停留在那時。」香港因氣候及地理關係,小小地方卻擁有非常豐富的生物多樣性,無論是海水魚、淡水魚、鳥類等,很多都是香港的原生品種2,所以以前台灣和日本的漁民會到香港買魚苗,到後來他們的技術成熟,現在已經可以養殖自己的魚苗,甚至出口至香港。

Alex在2017年尾第一次出魚,回顧自己所做的事,他形容是「痴線」,因為有太多東西要捨棄。「很多人腦中沒有海魚養殖的概念,要魚就出海捕撈,但大自然的海產並不是源源不絕,所以養殖是大趨勢。」即使海魚養殖的初期投資所費不菲,養魚的周期亦長,但Alex對這盤生意仍有信心,更希望建立一個新的商業模式,讓漁護署和其他漁民看到新的可能性,吸引新人入行。


「在香港養魚一定要養到足夠的數量才可以生存,因為養一萬條或十萬條魚的成本和工序不會相差太多,但數量就決定了你的收入。以前的漁民吃虧在賣魚,他們養的魚沒有太多銷售渠道,亦會被『魚欄佬』壓價。所以『本土養殖』出品的魚不會在街市售賣,另外我亦信不過街市魚檔的水質。」因此,「本土養殖」的魚產品經過處理和洗淨後,會以真空吸索包裝配合-45°超低溫速凍後才出售。超低溫速凍技術可有效殺減細菌、寄生蟲及蟲卵,消費者一開袋將魚蒸熱便可享用,省卻洗魚的麻煩。

 

新人入行與未研香港實習生計劃
Alex在「本土養殖」身兼多職,既要處理如準備飼料、投餵、劏魚和清洗魚籠的日常工作,又要一人包辦見客、推廣和拍片等。他坦言現在最大的挑戰是控制成本,「因為自己是設計和美術出身,不擅長數學。另外,我對養殖過程,特別是劏魚和洗魚的要求亦很高。雖然要花較多時間處理,但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品牌。」雖然有不少朋友都出心出力支持「本土養殖」,但吸引新人入行始終是個棘手問題,「香港人大多沒有這個行業的概念。以前也試過請人,但他們有的工作兩、三天便辭職了,了解之下才發現原來很多人都不適應在海上工作,例如魚排搖晃不定、他們不懂得游泳或者怕水。」

「本土養殖」是未研香港實習生計劃的合作廠商之一,1月至3月兩位實習生——Lina和Moon來到這裡工作,負責準備飼料、投餵、洗魚等。她們又覺得在海上工作如何?「又不會覺得很難適應,只是有時回到家裡感覺仍在海上飄浮般。」Moon笑著說。Lina則分享1月份天氣雖然寒冷,但這裡的陽光充足,環境算是舒服,而且也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在海上工作。

兩個月的實習讓Lina更懂得尊重生命,「不要浪費食物」雖然有點老套,但親手養過魚後就真的會珍惜食物。「漁業和我們兩個女生看似毫無關係,但我們的得著就在於嘗試一些你沒有想過的事。我從沒想過我可以駕駛船隻,但現在總算有板有眼。我想正正是這些經歷令人變得更勇敢。」Moon以前覺得養魚就是生產過程,但發現還需要其他持份者的配合,「其實政府小小的支持已是對養魚業很大的幫助,但不同部門間互相推卸責任,令很多事情都不能實行。」

本土養殖 未研香港實習生計劃

 

「希望未來可提供香港一成食用魚」
Alex亦深感政府口口聲聲說支持香港漁業,但實際的行動和幫助很少。為了將他的理念和知識延續下去,未來他計劃開設養殖學校,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場地和購買相關設施的資金,「我時常都說如果我和我的分支可以提供香港一成食用魚3,那我便完成了今世的功課。將來我的學生如果依照我的指導,讓我監察他們養魚,我可以幫他們收魚或者將他們養的魚撥入『本土養殖』一併出售。難得我已經建立了品牌,希望這樣可以令他們未來的路更易走。」

Alex的養殖場經歷大大小小的波折,現在海魚養殖的技術總算成熟。他這一期養的黃立鯧只是在魚苗時用了幾天藥,之後在沒有用藥的情況仍可將死亡率控制在十分低的數字。雖然養魚不是賺大錢的行業,但是客人的正面評價以及吃過他的魚繼續回購便是他最大的滿足感。「做化妝學徒時,我已學會要將讚美當作工資。」


「世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」正好形容Alex和他的養殖場。前面的路很漫長,亦不容易,但願未來有更多同伴可與他共肩前行。想了解更多「本土養殖」的資訊或購買Alex團隊出產的海魚,可瀏覽網頁或Facebook專頁。

本土養殖 林子龍 Alex